讓心流起來
By Judson Brewer, from book 渴求的心靈 p.234-236, 239-240
心理學家米哈里・契克森米哈伊(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) 在一九七〇年代研究人們為什麼願意放棄某些物質享受,以追求「進行某種娛樂活動時所帶來的難以言喻的體驗」(例如:攀岩)時,創了心流 (flow) 一詞。定義出我們是如何將「出神忘我」(being in the zone) 概念化,成為他的畢生志業。在『連線』(Wired) 這本雜誌的訪談中,他描述心流是一種「只為了該活動本身帶來的體驗,而全心全意投入在活動當中」的感覺。當這狀態發生時,美妙的感覺隨之來到:「自我 (ego) 被擺在一旁,時光飛逝,每個動作、移動以及思考無可阻擋地接連不斷而來,就像演奏爵士樂一樣。」
心流的元素包含以下這些:
集中注意力並專注在當下。
行動與覺察的融合。
反射性自我意識消失 (例如:自我評價)。
感覺自己可以應對特定情況下發生的任何事,因為他的「行動」成為一種內在知識體現的形式。
個人對於時間的主觀經驗會開始變化,所以他的「現在」將會持續開展。
這種活動經驗成為一種內在獎勵。
當我騎登山車時,有時候我會忘記對自己、自行車,以及對環境的感覺; 這不是漫不經心,更像是全然投入其中。所有一切好像單純地融合在這美好的覺察與行動當中。在我人生中一些最美好的時刻中,我置身事外,但卻又置身其中。「那滋味美妙無比」,是我對這些時刻最好的形容。
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過心流的經驗,我們被手邊的事情深深吸引—例如從事某種運動、玩音樂或聽音樂,或進行某項企劃。當我們從正在做的事情中抬起頭來,才發現已經過了五個小時,外面天都黑了,而且自己的膀胱快要爆炸了。我們極度專注,以至於沒有注意到這些事,如果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創造出這樣的體驗,那該多好。
當我愈來愈常發生心流體驗時,事後我愈能辨認出是哪些條件能夠達成類似騎乘感受的狀態。體驗心流狀態約莫一年多之後,我開始將我的科學研究重點放在這上面,並藉由經驗辨認出這些條件,然後看看是否能接它們重現。
一本又一本的書 (例如:史蒂芬・科特勒 Steven Kotler) 在二〇一四年出版的『超人崛起』(The Rise of Superman) 描述「心流癮君子們」的壯烈冒險:極限運動家冒著生命危險追求巔峰卓越— 是的,心流也會令人上癮。許多作者都試圖想要找到它神秘的元素,時常從運動員或是其他心流癮君子中搾取資訊。極限運動紀錄保持人,迪恩・波特 (Dean Potter),時常提及有關心流的話題,他於二〇一四年時接受紀錄片導演 吉米・齊 (Jimmy Chin) 的專訪中提到:
吉米:你享受不同的極限運動,例如:定點跳傘 (BASE jumping)、走繩 (slacklining)、徒手攀岩 (free-soloing),除了腎上腺素之外,它們的共通點是什麼?
迪恩:這三樣運動的共通點都是瀕臨恐懼、虛脫、美麗與未知。我願意涉身致命的險境,期待進入高度的感知狀態。每次身在「只要搞砸就會死」的情況下,為了存活下來,我的感官敏銳度會達到高峰,我看、我聽、我感覺,表現出超乎我日常意識的、龐大細瑣的直覺反應。我之所以身涉險,就是為了追求這種感知能力的提升。
除此之外,進行這些極限運動時,我將自己放空,並進入到一種靜觀的狀態; 這時我只專注在自己的呼吸,而這意味著空明。這樣的空白需要填補,而且不知如何地這深深吸引我,讓我認清我最有意義的思考來自何處,而且也讓我感到自己與一切萬物同在。……
秘密醬料
巴利三藏中,喜樂被描述為靜觀時通往專注的明確條件。就跟第七章所提到的一樣,它是通往平和的第四個醒覺因子,也是通往專注的必要條件。與好奇相同,它的本質是開闊而非侷限的。在第八章中,我提過的那次「憤怒」靜觀中,我所練習的是設定讓自己專心的條件,針對這種形式的靜觀,我學會的「食譜」中有著五種「材料」,根據這套食譜將所有材料下鍋料理後,專注便應運而生:
將新帶回到專注的對象(覺醒、應用)
讓心保持在專注的對象上(維持、延伸)
在專注的對象上尋找並產生興趣(喜樂)
對專注的對象感到開心與滿足(快樂)
透過專注的對象讓心一致(定心)
我一再湊齊這些條件,在靜修中培養出一次比一次時間更長的專注力。專注力慢慢地提升; 然而,在某個當下,我以為自己已經湊齊所有要素時,卻少了些什麼,專注狀態也沒發生。我一頭霧水地坐在那,這些步驟之前都有效啊,我到底漏掉了哪樣材料?我確認了一下自己當下心靈的狀態,然後意識到我並不喜樂。我自己都覺得好笑,然後在心裡咯咯笑完之後,我的心又回到靜觀狀態。所有的材料早就備齊,就等那最後一樣,只要把它加進去就好。
關於更多心咲旅修:https://www.blossomjourney.net/
文章圖片節選自網路,如有侵權敬請告知,將立馬撤換,非常感謝您的提醒!
Comments